2012-07-06 10:52:00 我要评论
刘茜 来源: 南方日报暂无网友评论对于留学热,有不少专家并不看好,有人直言“盲目跟风只会拔苗助长,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反而不利”。事实上,近年来舆论也争论不休:留学热究竟是理性的选择还是盲目的跟风?也有专家认为,在信息化、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当下,一味地斥为盲目性,对家长来说并不公平。通过互联网和出国旅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道听途说。广东省政府教育督导中心主任陈健说,不排除有个体的盲从和非理性,但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下不可能出现群体的盲从。群体化的选择,必然有其理性的依据。何况大多数参加“洋高考”学生的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确实,此次的留学热已迥异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留洋热潮了,如今需要高昂的费用,但家长和学生依然乐此不疲,甚至愿意为此拒绝国内名校抛来的橄榄枝。我们如何看待这种“疯狂”背后的理性呢?
“知二代”
关键词
“知二代”
这些学生也并非外界猜测的“富二代”,多数家长有高等学历背景,对国内外的教育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有不错的经济条件。
作为上世纪80年代末留学热时选择了到加拿大攻读硕士学位的周永章,现在是中山大学地球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他说,上世纪80年代末的留学热,是因为我们必须出去留学,因为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太大了,但现在中国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教育、科技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有了互联网世界都成了地球村,我们不需要出去就可以学到很先进的东西,没有想到现在的留学热居然热过了80年代末且趋于狂热,这就发人深省了。
说到“洋高考”,有些人的印象是这样的:一些学生成绩不好,在国内无法考上好的或比较好的高校,而父母又有钱,于是就到国外去了,似乎也就是花钱买“洋大学”上。然而,这几年的实际情况却是通过“洋高考”出国的大多是优秀学生。
这些学生也并非外界猜测的“富二代”,以高校职教工子弟最多,其次是公务员、经商者子女。但无论是从商还是从政,这些家长大多有高等学历背景,多数家长对国内外的教育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有不错的经济条件。
记者采访发现,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准留学生们家长对国内的高等教育并不满意。相对国内“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他们更渴望孩子接受“严进严出”的国外高等教育,不愿在国内大学“混文凭”。
广东省实验中学一名已经拿到3份美国高校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家长说:“去国外上大学,肯定比在国内学得苦,但至少他们能够真正学点东西,自理、社交能力都能得到提升,闯几年也可以开阔眼界,对将来发展有好处。”
这位学生家长说,在全世界看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处在领先水平,但是高等教育谈不上优秀,“很多学生进大学后无心恋学,在混文凭。家里就一个孩子,我希望他学点真本领,当初准备出国念书时就想如果申请不到奖学金,我准备卖房子供他读!”
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
国际竞争力
在国内读大学,毕业后的发展被局限在中国、新加坡等少数华语圈地区。而到美国读大学,毕业后在全世界都有竞争力。
省实学生李洋父母都是中山大学的老师,她说,冲刺国外高校是她自己的主意。她的家就在中大,上高一时她常去大学自习,看到很多学生在自习室睡大觉、聊天或是玩手机,真正学习的并不多,这让她很失望。她告诉记者,像她这种一上高中就准备出国考试的情况在中山大学的教职工子女中非常普遍,她估计中大子弟可能有70%已出国或正准备出国。
“一是开阔视野,二是海外的教学比国内更人性化”,对于为何送孩子出国留学,更多的家长如是说。
张津缌是广州执信中学尖子班的尖子生,去年他参加了美国的SAT和托福考试,成绩优异被美国排名第十二的西北大学录取,后来他也参加了国内高考,分数可上清华、北大,但他最终还是选择去美国留学。对于儿子的选择,作为中文系教授的吴女士表示赞成,她说:“从大学的世界排名和综合实力来看,大陆的大学不如美国高校有竞争力。另外,美国许多高校的教学环境比大陆要好,希望孩子出国后能学到更多知识。”
林浩(化名)是广州大学教师,在美国佐治亚州做了两年的访问学者,他的儿子是广州二中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考国内一本院校也没问题。去年,李洁的儿子通过SAT考试,进入佐治亚理工学院工业工程系学习。
“国内的北大、清华等大学也有这个专业,但在国内读大学,实习基地都难以保证,毕业后的发展也被局限在中国、新加坡等少数华语圈地区。而到美国读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工业工程系是全美第一,大二就可以申请到荷兰实习,毕业后在全世界都有竞争力,根本不用为就业问题发愁。”林浩说。
现实是,林浩任教的广州某大学,已经有60%的教师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了。
顶尖专业训练
关键词
顶尖专业训练
国外的名校并不把统考分数看得那么死,他们觉得你真的有特长就会录取,选材比国内高校灵活得多。
王卫东(化名)是一位公务员,他认为,国外的教学更人性化有利于孩子个性发展。他有一对龙凤胎。大儿子王皓在广州外国语学校上学,成绩优异。小女儿王皎从小热爱绘画,对设计情有独钟,学习成绩中游。一家人对小女儿的人生规划颇费心思:如果她考国内大学,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类院校最好不过了,但这些国内专业院校分高难考,将来的就业空间还很难说。
当孩子上高二时,家人就筹划着为他俩报了A-LEVEL,王皓参加了全部7个科目的考试,拿了3个满分,被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录取,这是英国威廉王子的母校。而王皎虽然分数考得不高,但她由于多次参加香港和国内举办的国际学生绘画比赛并获奖,当她把获奖证书和自己的画作寄到申请学校,不少学校认为她有自己的专长愿意录取,最后她选择了英国爱丁堡大学建筑设计专业。
“爱丁堡大学的建筑设计是全英顶尖专业,拿到学位证书后还会附带发放全球认可的专业资格证。毕了业无论到哪个国家找工作,都会得到承认,这是国内同类学校比不了的。”王卫东说。王卫东认为,国外的名校并不把统考分数看得那么死,他们觉得你真的有特长就会录取,选材比国内高校灵活得多。
不过兄妹俩3年的留学费用每人就要80万元,对于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医务人员普通家庭来讲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但王卫东说,为了孩子的将来我们准备把另一套房卖了。
国外教育更能培养创新型人才
□专家观点
“这是一种理念上的差别。”在中山大学周永章教授看来,中国教育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不仅导致缺少大量创新型人才,而且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都困难重重。他表示,高考过分强调分数对学生的评价,导致中小学校不得不将考试分数视为“最高指标”,有些还与教工的奖惩挂钩,“直接后果便是我们的孩子从小缺失人格教育,不懂得如何培养独立的思想。分数,耗尽了学生所有的精力”。
他说,在国内中学,学生考试高出几分就显得比其他人优秀,上名校的可能性就更大,大家的目标都在分数上。而在国外高校评价标准就更为客观,让学生视野开阔能充分挖掘自己的特长,对自己职业选择更多的是兴趣而不是靠分数。因此西方的教学更能体现最大程度激发个体的创造力而成为创新型人才。
据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国留学的学生回国后大多都成了国内高校的学术带头人或各界精英。周永章学成回国也在环保领域鸿图大展,不仅成为中大环境科学的学术带头人,而且还是广东省政府最得力的几名环保高参之一。而在中山大学,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高达80%。去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新科院士”名单统计显示,新当选院士中,留学回国的占近90%。
周永章认为,如果能让大多数参加“洋高考”的人学成后回国,“洋高考”热也就变成了好事。在我们的高等教育追赶先进国家尚需时日的情形下,假如出国留学的人能更多地回来,岂不是利用人家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为我们培养人才了吗?
但遗憾的是,目前好多优秀的留学生出国后就不回国工作了,个中原因多多,比如,即使是一流人才回到国内,也难以将主要精力放到学术研究上,而要放到跑项目、疏通关系上。优秀人才滞留国外,减少了我们的人才数量,拉大了我们与人家创新能力的差距。
也有专家指出,只要我国高校的办学质量没有切实提高,教育制度没有真正改革,中学生放弃高考、选择留洋的群体只可能越来越庞大,“虽然目前正在进行一些诸如自主招生等有益的尝试,但收效并不明显”。逐年递增的出国人数背后,折射出的是学生和家长对国内教育的失望和不信任,“如果越来越多的孩子放弃高考,这对中国的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与国内的教育理念完全颠倒”
□经历者说
“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学考核学分仅仅是一项基本内容,更重要的还在于增加学生的人生阅历、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让他们将来以更好的姿态服务社会,在社会上也更有竞争力。”在广州某媒体工作的刘女士对国外高校的教育理念很有感触,她很庆幸自己的儿子选择了“洋高考”这条路。“国外高校招生的导向就是学生的能力考核”。
初到国外颇感失落
刘女士的儿子王小海(化名)是省实验中学的尖子生,王小海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小升初到初升高一路都是保送,但却有国内优秀学生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只知道读书,社交和办事的能力欠缺。
初中毕业时,小海半年游学海外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当他进入温哥华一所中学突然傻了眼:以前他为此骄傲的学习成绩,在这里没人关注。同学们经常自己组织各种活动和比赛,甚至还有木工和烹饪比赛,他一点都不会。在国内一上高中就要为高考拼搏,而这里的高中生还在“玩”,这在他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学校里的“明星学生”要么是口才非凡有号召力的活动组织者,要么就是各种体育、文娱比赛的优胜者。而这些“明星学生”学习成绩也不会很差,为此小海感到非常的失落。
“与国内的教学方式不同,这里不需要重复做题,也不需要经常为考试犯愁。老师好像没有什么责任心,让我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而不是像国内高中那样逼着死记硬背。”王小海说。他还记得一次上课,学生们分组做生物实验时,年轻的老师,竟然在课堂上啃起了胡萝卜,这时一位学生对老师说,胡萝卜要煮熟了吃才有营养,于是实验做完了老师就让他们对胡萝卜素进行研究。
虽然游学仅有半年,却把小海这个只知道考试分数的中国传统优秀生彻底颠覆了。他回来后,就坚定了自己到国外发展的想法。“在国外,孩子18岁高中毕业,上大学要靠自己申请奖学金或贷款,工作之后自己还,而不是像中国这样完全靠父母供养。”刘女士告诉记者。她认为,儿子在国外最大的收获就是接受了这种理念。儿子回来后,就告诉她要尽最大的努力申请奖学金。
回国后,冲国外名校也不轻松,重点高中繁重的功课是必须要完成的,因为平时成绩占申请成绩的50%。为了“洋高考”中拿到好成绩,王小海周末或假期就去新东方上托福和SAT班。如果是要申请国外名校奖学金的话,还必须有学术成果及大量的社会实践内容。
全面发展锻炼能力
省实作为广东著名的重点中学与国外学校常常有一些合作项目,那一年正好中瑞有一个生物合作项目,王小海凭在国外游学的语言优势顺利地考入项目小组。这个小组除了与瑞士一中学进行交流外,还聘请了中大和香港大学生物教授对学生进行英语授课指导。高二时,项目组在老师指导下有多项成果获得了国际学生生物比赛大奖。
至于社会实践,小海便利用课余时间,在繁忙的高中阶段还组织起一个cosplay社团。2010年亚运会在广州举行,为了更有把握申请到奖学金,小海让在媒体工作的妈妈帮助他联系“亚组委”,希望能去做英语志愿者,但由于未满18岁没被批准。最后妈妈还是帮他联系到广交会做翻译义工的工作,做满了两届广交会,他才拿到了证书。
省实中瑞合作生物项目组指导张老师告诉记者,学校里像王小海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全面发展是国外高校所青睐的类型”。他说,国外高校更看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辨性,以及个人的爱好和特长,特别是高中阶段有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等。张老师说,一般孩子出国都要花不菲的中介费联系学校,这种情况在省实实验班却要被笑话。中瑞合作生物项目组十五名学生中就有五位同学被世界一流大学录取。
“从报考SAT,到联系国外学校、体检、办理签证,都是我自己完成的。”王小海自豪地对记者说。考SAT要去香港住酒店,王小海觉得费用太高,就在网上找到了一个上海考SAT的学生“拼房”,后来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中国高考前,王小海就拿到了美国南加州、康奈尔大学录取通知书和世界排名20的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生命科学全额奖学金。为了实现早日自立的愿望,王小海选择了麦吉尔大学。
“国内的教育理念是中小学该玩的时候不玩,该锻炼自己能力时却靠家长,到大学真正该努力的时候却开始放松了,整个都颠倒了。”王小海说。
王小海还告诉记者,他参加“洋高考”心里一点都不紧张,发挥得很好,因为美国ACT考试每年可考5次,SAT考试每年可考六七次,并以成绩最好的一次来申请学校。确实,相对于国内高考的“一考定终身”,“洋高考”能让学生减少失误,考出水平而受到广泛欢迎。
小海在出国之前还与同学一起去贵州纳雍支教和做义工,然后自己订机票,飞往加拿大蒙特利尔。
“以前总是担心孩子高分低能,没有想到一个‘洋高考’却把儿子锻炼得很能干。”说起“洋高考”,刘女士非常的惊喜。
南方日报记者 刘茜 实习生 朱子煜
策划 姜玉龙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