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家居新闻
本站搜索:

5月房市延续调整态势 防止反弹调控不可松动

2012-06-20 11:55:56     作者:    来源: 金融时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房价,房地产市场调控,房企
[提要] 国家统计局6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下降的城市有55个,比4月份增加了9个。为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避免房价再次出现报复性反弹,房市调控政策仍需继续坚持下去。

  国家统计局6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下降的城市有55个,比4月份增加了9个。5月环比上涨城市数量,由上月的3个增加到本月的6个。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涨幅均未超过0.2%。

  从同比和环比数据来看,5月房价仍处下降通道。

  房价继续下行降幅收窄

  虽然房价下行态势未改,但是也出现了降幅收窄的现象。在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看来,5月房价环比4月下跌0.13%,这是去年10月以来连续第8个月下跌,但跌幅却持续两个月收窄。

  目前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以价换量”策略的推动下,近期不少城市出现“购房潮”,是积累已久的刚性需求的释放。

  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1至5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2.885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2.4%,降幅比1至4月份缩小1个百分点。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分析师吴晓君预计6至7月成交量仍将保持高位,成交活跃态势还会沿续。

  当前房屋成交量回暖态势基本已经确立。在这种环境下,虽然5月数据显示房价仍在下行,但是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增多,并且降幅出现收窄的迹象,各方对房价是否反弹的预期逐渐增强。因为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经过连续数月的房屋成交量上升,往往会带来房价的回升。

  然而,不少市场人士分析认为,此次房屋成交量虽然回暖,但主要是刚性需求的释放,只有投机性需求的大量入市,才有可能出现房价的大幅反弹。在目前房市调控未放松的政策背景下,当前的“购房潮”不足以扭转市场调整的态势。

  数据显示,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30740万平方米,比4月末增加432万平方米。高库存使得后市并不乐观。当前并没有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也表明今年房价出现暴涨的可能性并不大。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微博)认为,目前市场的情况比较复杂,正在出现的“购房热”带有明显的结构性复苏特点,适合刚需。热销涨价仍属个案,后市还面临很多变数,需要进一步观察。

  房市或现筑底迹象

  分析人士认为,房价正在筑底,同比下降将持续至明年。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6月11日发布的《6月全国房地产行业月报》显示,5月国房景气指数持续下行,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将跌破94.74的历史谷值。吴晓君认为,5月土地与商品房市场均呈现价升量跌的态势,土地购置、商品房市场成交、新开工、资金来源等指标的同比增幅均开始形成底部,整个房地产市场或许进入筑底阶段。

  近期,推动房企“以价换量”的一个直接压力就是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压力。在持续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下,房企的资金压力持续紧张。

  国房景气指数的持续下滑,显示出房企对未来房市走势信心依然不强,受此影响,开发企业资金状况仍不容乐观,仍然需要更多的利用自有资金。

  近期房屋成交量的上升,房企“以价换量”市场策略的持续,将会对房企的资金紧张状况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随着销售有所复苏,定金及预收款所占比重略有上升。然而,在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未发生改变的前提下,房企面临的信贷环境难以出现大的变化,仍然更多地依靠企业的自有资金。

  市场人士也表示,虽然当前出现房市底部特征,但是房价还未回归到合理区间,需警惕房价的报复性反弹。

  防止房价反弹措施仍需给力

  在此关键时刻,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一举一动将会关系到今后房地产市场走势。

  针对我国经济增速回落,我国及时出台一系列稳增长的举措,刺激投资和消费的力度加强。同时,一些地方政府针对刚性需求出台的一些举措被解读为政策的“微调”。在这种预期之下,房地产宏观调控是否出现了变化?

  从近期各部委的表态中,可以看出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都没有发生改变。住房城乡建设部新闻发言人6月18日表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将积极配合金融部门,继续严格执行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同时强调,当前各地要坚决按照中央要求,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工作。特别是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和住房限购等措施,巩固调控成果。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已经分别澄清了个别媒体关于房地产信贷政策将有所松动的曲解报道。

  此轮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目的是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这一方向一直没有改变。同时,满足居民首套房刚性需求也成为当前各方的共识。为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避免房价再次出现报复性反弹,房市调控政策仍需继续坚持下去。

system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