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热点新闻

中国宁津民俗文化艺术节暨第六届家具文化节开幕

2012-09-15 18:02: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关键词:
[提要]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今天上午,一年一度的中国宁津民俗文化艺术节暨第六届家具文化节开幕了!

  

中国宁津民俗文化艺术节暨第六届家具文化节开幕仪式

    大众网宁津9月15日讯记者 李玉坤)金秋九月,丹桂飘香。今天上午,一年一度的中国宁津民俗文化艺术节暨第六届家具文化节开幕了!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孙晓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朱长岭,天津河西区区委顾问杨书奎,德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传忠,德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昌连,德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康志民,德州市政协副主席杨光来,天津市河西区政协副主席刘国胜,山东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主任钟苏华,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陈宝光,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蟋蟀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唐荔,山东省机械协会副会长管凤森,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张炜,山东省家具协会会长牛广霞,山东烹饪协会副会长李东深等领导以及巩洪波、高秀鹏、高建设、刘延利、朱秀彦等领导和嘉宾应邀出席了此次盛会。

宁津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主任巩洪波同志致欢迎辞

    开幕式在宁津县康宁湖杂技文化主题公园举行,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巩洪波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为进一步弘扬宁津特色民俗文化、做大做强宁津实木家具产业,我们本着“以节为媒、经贸唱戏”的宗旨,举办这届盛会,搭建交流的舞台,架起合作的桥梁。我们坚信,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有各界朋友的鼎力相助,这次盛会一定会成为友谊的盛会、开放的盛会、发展的盛会、共赢的盛会。

  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陈宝光、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蟋蟀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唐荔、山东烹饪协会副会长李东深分别在开幕式上讲话,对宁津县家具产业、蟋蟀产业和美食产业的发展提出希望和要求。  

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陈宝光讲话

德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传忠致辞

    开幕式上,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朱长岭、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产业处处长邹军代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家具协会联合向宁津县授予“中国实木家具之乡”的牌匾;广东省家具商会副秘书长刘秀、副县长沈四平为广东省家具产业研究院与宁津县联合成立的“山东宁津家具研究院”揭牌。山东省星级饭店评审委员会授予宁津县华府国际酒店“四星级酒店”称号,市旅游局副局长孙兵、副县长陈晓强为其揭牌。

中国家协理事长朱长岭、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产业处处长邹军授予宁津县“中国实木家具之乡”牌匾

广东省家具商会副秘书长刘秀、副县长沈四平“山东宁津家具研究院”揭牌

著名青年歌手刘大成在开幕文艺演出中倾情献唱

    期间,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实木家具论坛、重大项目签约仪式、宁津美食酒水精品展、蟋蟀文化座谈会等一系列活动,“从材料战到品牌战——第二届中国实木家具论坛”上,联邦家居董事局主席杜泽桦先生做了“从材料到品牌”的专题讲座,在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上,有投资近50亿元的宁津广东家具产业园等36个重大项目的集中签约,总投资106亿元,涉及家具、五金机械、新能源、化工等多个领域,具有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强、市场前景好等特点,对宁津县提升综合实力,增强发展后劲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宁津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建县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杂技文化、蟋蟀文化、美食文化、家具文化、文学书画、剪纸艺术在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早在1958年就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近年来,宁津县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事业,2007年宁津杂技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2009年被中国蟋蟀协会命名为“中华蟋蟀第一县”,宁津山花剪纸先后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官方指定礼品。

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

     近年来,宁津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将家具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力促其全面提档升级、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家具生产加工企业2992处,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6处,从业人员达到4.7万人,2011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利税10.9亿元,实木餐桌椅占到江北市场份额的50%以上。宁津县继2004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家具协会联合命名为“中国桌椅之乡”之后,2010年被山东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优质木制家具生产基地”,2011年被山东省林业局命名为“山东实木家具示范县”、宁津家具产业集群正式升级为省级重点产业集群,今年又被授予“中国实木家具之乡”区域称号。

 

 

李玉坤

editor

    相关阅读

 

> 进入微博<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