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9 13:08:34 我要评论
来稿 来源: 天山网作者来稿南京天山路上一位年过九旬的张老先生过世后,他的家人发现,老人生前在两家保健品公司推销下,买了十余万元的保健品,过世后还留有91771元的保健品寄存单。张老先生的儿媳称,这些保健品老人要再吃十多年才能吃完。老人的家人向保健品公司讨回62000余元。(4月26日《扬子晚报》)
保健品公司忽悠老人购买十多万元的保健品,结果让九旬老人去世之后还留下近十万元的保健品“遗产”。对于保健品公司的这种无良行为,我们当然有必要进行道德批判和谴责。但是,为人子女,笔者认为,我们更不应忘却保健品成“遗产”背后的亲情缺失。作为子女面对父亲留下的保健品“遗产”,我们有权要求保健品公司退款,也能够实现,但是我们无法弥补对父母缺失的亲情和孝心,过去“不孝”行为无法退还,作为子女更要反思自己在保健品“遗产”上的责任和错误。
就从九旬老人留下十万元保健品“遗产”的这起个案来看,子女对父亲留下十万元保健品“遗产”,说明老人购买大量的保健品之事不是十分清楚。实际上就反映了子女与去世父亲之间亲情的淡薄,至少在心与心的交流上明显存在不足,有的只是提供物质的赡养和孝道,而对父亲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想法却一无所知。如果说保健品成“遗产”是一面镜子的话,那么既照出了保健品公司的无良行为,也照出了子女对父母在精神赡养方面的不足和缺失。
老人购买大量保健品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闻,这样的事情全国各地发生的实在是太多,媒体报道过很多,在今年年初,《宁波晚报》曾报道一位宁波老人一年之内购买了十万元的保健品,购买的数量比这位去世的九旬老人还多。可以说,老人购买大量保健品已经是普遍的社会现象,而非一两个老人的个体行为。
事实上老人成为购买保健品大军,固然是多方面原因造成,如一些心理专家说老年人心理上存在三大弱点:老年人接受信息时,往往缺乏批判精神;老年人信息处理能力比较弱,特别是突然获取大量新信息的时候,往往选择盲从和老年人的面子观念比较重。但是,在笔者看来,击溃老年人心理弱点的根源主要在于老年人自身缺少心情温暖,而保健品公司恰恰普遍采取的是“亲情销售”模式,销售人员对老人照顾周到,而且一口一个爸爸、妈妈叫的非常亲,让广大“有钱”的孤独老人感受到了失去很久的亲情的温暖,找回了家的感觉,才使得很多老人愿意在保健品上投入巨资。
可以说,保健品成“遗产”,背后的真正问题不是保健品市场的混乱,而是当代人在赡养父母问题上的精神赡养严重缺失,缺少了与父母之间的心灵沟通和交流,对父母的心理感受和想法太淡、太不重视。笔者认为,避免保健品沦为“遗产”,消除老年人成为保健品消费的主力军,子女必须加大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向父母传达保健品方面的正确认知讯息,尤其是以自己实际的行动让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情之爱,别让孤独的老人到保健品销售员那购买亲情。
作者:张立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